遥想曹公当年东临碣石,为后人留下了印象深刻的《碣石篇·观沧海》。直到1800年后,毛太祖还在为他最佩服这个政治家写唱和:“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被后世涂抹得面目全非的曹操,其墓最近突然被宣布发现于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墓里除了随葬金银玉器,还有石质圭“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慰项石”等物,一男两女骨骸,男骨已经验证为60来岁——对应上曹操66岁死辰。
《三国演义》小说家言里“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的鲜明个性,一生智计百出狡诈多疑,绝境中还要仰天三笑的盗世奸雄,据说临死让人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疑冢七十二座。
但再牛B的人物,死后还是敌不过寂寂一把洛阳铲。
吾诗吊曰:三曹父子天下名,黄须勇悍寥者知。枭雄一生归尘土,难挡勾魂鬼吹灯。
安阳方面在发掘过程中,先后逮住了多批盗墓贼38名。
挖到地底墓室,发现曹公墓早已被鬼吹灯多次了,最早在离三国不远的北朝时代(离曹公仙逝不过百余年吧)就被盗过了。
最近的是盗贼在墓室留下的一泡屎,据说因为消化不良里面还有一粒黄豆。
线索啊,公安人员快追。说不定能拍出部《一粒黄豆引发的XX》来。
考古人员的发现能力看来远不能和盗墓贼相比。发现曹公墓纯属偶然。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曾挖出了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上面说: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明确记载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于是安阳考古人员才锁定曹公墓的范围。
更早地说,鲁都尉是不是因掘自个墓得到的发现?早早就捎掉了曹丞相墓中的珍宝?或者在鲁都尉造墓前曹丞相墓被盗就是当地大白的秘密,所以才留下距“故魏武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的方位记载?
现今考古专用的卷形铲又被称洛阳铲的发掘工具,原本是盗墓专用工具,由盗墓贼天才发明,特别方便打细小的探洞,一铲子下去,卷状的铲舌能带出中圆的泥团。 今天公然挥着洛阳铲挖这座大墓的,是考古人员。当年天才创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的曹公,本意是缺少军费而瞄上厚葬,在死人身上打主意,总比搜刮地皮祸害百姓好吧?哪怕他自己生前一再提倡薄葬,百年身后却也难逃别人的惦记,效仿者让他死后千年还不得安宁。(见陈琳所写讨曹檄文《为袁绍檄豫州》,令曹操阅文后头风病汗然而愈的斥记“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幼时琅琅颂读曹公多名篇,如《龟虽寿》里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光为后人留下多个名言警句,那份对理想的追求,对世事的豁达超脱,都令人感佩不已。 而《短歌行》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催人奋进。 《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那份悲天悯人的大政治家情怀,今人读来犹动容。 曹丞相治国有方,教子也有方,儿子个个成材。 长子曹昂二十岁时即举孝廉。建安二年(197年)年随曹操宛城征张绣,因曹操睡了人家的婶母,本已投降的张绣突然发动袭击,曹昂为救马被射倒的曹操,将战马让与父亲逃命,自己却被追兵乱箭射杀,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宛城,何其勇敢孝道。 后来代汉的曹丕,因代汉和逼争位的弟曹植写七步诗而臭名昭著。其实他比起弟弟曹植来要文武全才,其剑术超绝,当时很多曹魏武将都不是对手;他同时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人物,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集《典论》的作者,其《燕歌行》被认为是传世可考最早的七绝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雁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