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流入长江瞿塘峡东口处。交汇处并诞生了著名的巴文明大溪文化。明显可见大溪河谷河床比长江河道整体要低。所以一但长江东出的巫山崩山壅江受阻,长江循故道南流大溪转进清江峡谷势所必然,也是惟一行洪通道。
长江形成之初,三峡河段是起伏不大的丘陵,河床宽阔高悬,江流既缓,水量也小。到距今3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长江流域西部地势进一步抬高,江水加剧了对三峡地段的切割。下切持续长达300万年之久,终于切穿了齐岳山、横石溪、楠木园、黄陵等背斜,分别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西段(或称“西陵峡上段”)和西陵峡东段(或称“西陵峡下段”)以石灰岩为主的90公里大峡谷。同时穿过巫山向斜、秭归向斜和被风化剥蚀的黄陵背斜核部时,又形成了大溪、香溪和庙南3段总长约102公里的宽谷。
根据近年的地质调查,因印度版块和亚欧版块的碰撞,横断山脉抬升后,长江经南涧海峡入印度洋的路被阻断后,长江自三江并流的石鼓折而向东,在切穿了川东平行岭谷多重险阻后,在涪陵以下遇到方斗山和号称“川东万里长城”的齐岳山的阻挡,不得不顺山势折而向东北流。在万县、云阳一带开始向东冲切。经成百上千个世纪的水石争斗,才终于借助地层裂变,在奉节夔门一带切穿齐岳山,形成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后又切开了巫山、黄陵二大背斜山地的高山险阻,使西部古长江与东部古长江经由三峡,实现了贯通。从远古地理因素来说,巫山是东西长江的任督二脉,长江一旦东西贯通,这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古人有诗形容为“瞿塘峡锁全川水”、“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在三峡裂谷没有完全形成的50万年至300万年间,全川水汇聚在夔门前被阻挡,壅水在夔门一带形成一个深湖,只有少量的水从裂隙孔道或山体浅漕中东逸。那时的四川盆地是个如同地中海般大的超级大湖。长江壅水在对夔门巫山孔道的长期冲击、裂切的漫长过程中,先在地势较低的奉节南岸的庙湾一带找到了出路。有一段时间长江经由奉节南岸庙湾到天坑地缝泄水,天坑地缝是远古长江泄水形成的地理奇观,这是天坑地缝成因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
壅水沿着瞿塘峡出口南岸的大溪,顺齐岳山东缘的山脉斜槽,向西南流去。在一处叫两河口的地方,大溪分了家,东南的一支一直延伸到了庙湾、兴隆一带,主流顺齐岳山东缘一直流到了利川柏杨、南坪一带。长江部分壅水向南经庙湾,在兴隆一带刻出了天坑地缝这举世地理奇观,壅水沿天坑地缝转地下暗河系统进入了南面的清江沐抚大峡谷。另一部分壅水转大溪向西南进入利中盆地,自竹笋河大峡谷和腾龙洞穿出进入清江沐抚大峡谷东泄。
奉节天坑。
关于奉节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的形成,有一种地质成因的说法是长江壅水南流在这一带切削溶蚀的杰作。长江壅水自奉节南岸庙湾一带,以巨量的水能从岩洞灌入,通往天坑地缝溶洞底部的暗河。壅水形成的湖面因为超量泄流而形成巨大的涡旋,巨大水能冲蚀使得岩层逐渐塌陷,最终形成今天人们看到的直径626米、深660米、坑底宽500多米的巨大天坑,它是目前发现的地球最大的地层漏斗。这类溶洞在长江水系屡见不鲜,长江与岷江交汇处的兴文石海及世界级漏斗也是一例。而小寨天坑底部潜藏的暗河水道四通八达,至今科考尚没能发现它最终通往何处,但离它不远处就是被中法探险队认定的世界级龙桥暗河,与天坑毗邻的地缝、九曲连环的云龙洞和长达20公里的云龙地缝,也是长江壅水的创造。专家推测,在远古,这些地理胜景之间存在一定的通连关系。
1996年8月和1997年12月,国际洞穴探险协会秘书长安迪先生,亲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伍下到奉节境内的大地缝进行了考察,由于探险设备的限制,地缝地下洞穴的变化多端,中英联合探险活动,只在洞穴中前进了几千米。究竟这片神秘的世界里还有些什么奇异的景象,缝中的地下河流是否与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小寨天坑相通、小寨天坑底部的河流是否与长江相通、以及是否存在一些奇特的生物,仍是个有待探索的谜团。
多次和法国探险家在这里一起探险考察的成都理工大学万新南教授介绍说,他去过许多风景名胜区,感到这里是一块最神奇的地方,千姿百态的地质,千奇百怪的洞穴,整个风景区的地下,几乎是“百孔千疮”。英国、法国探险家们更是赞不绝口,称这里是“世界第一流的魔幻式的洞穴”。天坑地缝究竟有多少洞穴,现在尚不清楚,这里还会不会有惊人的重大地理发现,亟待科考进一步发现。
评论